中國與澳大利亞:彼此需要的「敵友

1 minute

澳大利亞的安東尼·阿爾巴尼斯這個週末在北京進行了七年來的首次訪問。

2018年於印尼巴厘島舉行的2022年G20峰會。澳大利亞總理安東尼·艾爾班尼斯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進行雙邊會晤。 中國和澳大利亞證明了政府不一定要互相喜歡才能做生意。 安東尼·艾爾班尼斯星期六抵達中國時,將成為七年來首位訪華的澳大利亞總理。 他的三天之行是在兩國關係急速下滑之後,以及坎培拉與華盛頓之間的軍事聯繫日益增強之際。 近年來,澳大利亞和中國相互指責對方侵犯人權,對國家安全構成威脅。雙方對對方的公眾觀感比以往都更為負面。 但是,就貿易而言,他們不能夠放棄對方。在2020年兩國貿易關係達到頂峰時,澳大利亞近一半的出口都運往中國。 相比之下,大約在同一時期,大約9%的美國出口和僅有5%的英國出口銷往中國。 這種影響力可以成為政府想要表達觀點的有力工具,這就是2020年澳大利亞呼籲對新冠病毒起源進行獨立調查的情況。 這深深地激怒了中國政府坎培拉澳洲國立大學的經濟學家珍·高利表示。 不久之後,中國駐澳大利亞大使發表演講,暗示一些澳大利亞產業可能會受到影響。 果不其然,中國對估計價值200億英鎊的澳大利亞商品實施了一系列關稅和限制措施。受影響的眾多產品包括大麥、牛肉、葡萄酒、煤炭、木材和龍蝦。 基本上,中國政府在傳達一個信息。他們對澳大利亞政府感到不滿,決定利用經濟壓力來表達這一點高利教授補充說。 當時,這樣一個來自一個重要貿易夥伴的強硬舉動對許多人來說是個驚喜。從那時起,中國已經取消了許多限制措施。 降低關稅的決定,至少部分上得益於新當選的澳大利亞政府更改了策略。 去年在巴厘島參加G20峰會時,艾爾班尼斯會見了中國領導人習近平,他說:「當我們展開對話並能夠進行建設性和尊重的交流時,我們將獲得更大的好處。 他提醒澳大利亞人,與中國的貿易價值超過與日本、美國和韓國的總和。顯然,艾爾班尼斯政府將把「兩個高度互補的經濟體的關係正常化作為優先事項。 中國所謂的經濟壓力是否成功還值得懷疑。澳大利亞在幾個方面對北京持開放批評態度 - 但毫無疑問,由於中國的貿易限制,澳大利亞的企業和工人受到了打擊。 我們不能沒有他們,基本上是這樣高利教授說。「我認為艾爾班尼斯政府明確地決定我們的經濟聯繫太重要了,不能牺牲,於是選擇改善我們的外交關係」。 澳大利亞有自己可以利用的籌碼,尤其是在自然資源方面。 中國和澳大利亞在經濟上有深度的相互依存關係澳大利亞國家安全學院的研究員班傑明·赫斯科維奇表示。 通常情況下,中國一直且仍然高度依賴澳大利亞的原材料來滿足其龐大而增長的經濟需求。 例如,他們的大量鐵礦石和液化天然氣都來自澳大利亞。值得一提的是,這兩種商品都沒有受到中國的限制。 中國公眾可以沒有澳大利亞的葡萄酒和龍蝦,但在能夠充分找到製造鋼材或給工廠供電所需的材料之前,北京知道自己沒有足夠的實力對澳大利亞提出要求。 一些分析人士認為,中國的貿易限制並沒有迫使坎培拉與北京走得更近,而恰恰產生了相反的效果。 中國政府開始意識到,它的經濟和外交手段是使澳大利亞更加靠近美國赫斯科維奇先生說。 北京決定取消貿易限制並正常化外交接觸的目的是拉攏澳大利亞遠離華盛頓。 其中一個目的可能是獲得澳大利亞對加入全面和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的支持。 該協定是注定失敗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的繼任者,美國前總統唐納德·特朗普曾退出該協定。到目前為止,包括澳大利亞在內的幾個國家阻止了中國加入。 坦率地說,中國在世界上沒有太多的朋友。我們曾經是其中之一,但不再是了高利教授說。「如果您仔細想一想,與美國盟友建立強大的經濟關係是有意義的。如果您持懷疑態度,這給您一個機會在我們與華盛頓之間制造裂痕」。 鑑於與美國的緊張關係,中國希望不要疏遠美國的盟友是有道理的。 華盛頓不僅試圖限制中國獲取先進計算機芯片所需的技術,還對其盟友施加壓力,要求他們采取同樣的行動。 例如,世界上一半的鋰資源都在澳大利亞。中國企業希望獲得這些對於製造電動汽車至關重要的金屬,中國目前在該領域是全球領先者。 根據高利教授的說法,澳大利亞和中國在像應對氣候變化這樣需要共同努力的問題上,存在雙方成為「競爭對手而不是合作對手的危險。 澳大利亞與美國的緊密政治和軍事聯繫意味著它不可避免地會站在超級大國鬥爭的美國一方。 但是支持一個經濟政策積極傷害中國的國家只會使兩國關係更加緊張,並可能使兩國重新回到原點。 我不知道這種情況還能持續多久高利教授說。「澳大利亞政府希望與中國建立一種關係,在這種關係中,基本上我們可以像往常一樣向他們出口」。 但同時,我們也會擴大與他們的交往,限制他們對澳大利亞的資本流入。在我看來,這聽起來好像我們既想吃蛋糕,又想把蛋糕留著。

  • 來源: 《澳大利亞和中國探求修復創舊傷口的新途徑》
  • 來源: 《中國的經濟問題對世界意味著什麼》
  • 來源: 《應對中國的澳大利亞城市》
  • 來源: 《美國海軍陸戰隊如何應對中國威脅》

Previous Next